膏药文化介绍(图文科普)

2021-07-06来源:罗浮山国药

膏药文化概述



膏药文

五千年前,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也就是华夏祖先炎帝,忧虑民生健康,而开创了中国古老而辉煌灿烂的中医药文明。21世纪的今天,众多的华夏儿女正在努力继承这一宝贵遗产,并为它的发扬光大而孜孜奋斗。祖国中医药文化浩如烟海渊源流长,几千年来素有“单方气死名医”,“丸、散、膏、丹皆治大病”之说。


祖传秘方的神奇疗效在实践中屡被证实,如有些病经用中西药久治不愈,耗资达数万元,浪费中西药材百千斤,病人受尽病痛的折磨,始终不能康复,甚至检查结果被判为绝症(不治之症),结果在死亡道路上只用一个简单的祖传秘方而治愈,类似病历临床屡见不鲜,这说明祖传秘方在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些方剂屡有效验,才代代流传下来。

膏药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久远的年代,古代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膏药的应用早在战国时期,在我国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内经》中就已有了记载,称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膏药用于临床是在唐初。到了宋代,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瘀,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膏药的作用原理

一般膏药包括膏与药两部分,膏的部分比较简单,成分比较固定,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往往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膏药中膏的部分主要有油丹组成,称为膏药基质,两者在临床上均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油滋润皮肤使丹药不干,更有解毒杀虫保持药效持久的作用。丹可杀虫解热,坠痰祛积,拔毒去淤,长肉生肌等功能。膏药处方用药是根据一般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膏药一般用药数广而多,形成大的复方,以适用复杂的病理变化。由于膏药多用于肌表薄贴,所以一般都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作用。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膏药的种类

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的为橡皮膏;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最常用的是黑膏药

膏药的制作方法

一般需经提取(浸泡)、烧油、下丹、去火毒,摊涂等过程。


一、提取:将所制膏药的多味药材饮片置植物油中,在室温条件下冷浸2~7天(浸渍时间根据气温高低而定,气温高时间短,气温低时间长),然后在铁锅中加热至沸提取,温度不超过240℃,直至药材内部焦黄,外部深褐色为度。滤去药渣,油备用。可溶性的或挥发性成分的精细药材以及贵重药材,多不经提取,而研成细末(过6~7号筛),在摊涂前直接加入(温度90℃以下)膏药中。

二、烧油:将已滤去药渣的油置铁锅内直火熬炼,熬炼过程中应时时搅动。炼至取一滴油滴于冷水面上,成扁珠状而不散开,或取少许于置白磁板上,油呈棕褐色且较粘稠时即可(油温达320℃左右)。 炼油应适度,如油温过低,则炼的嫩,制成的膏药质软,贴于皮肤上易移动位置;相反,油温过高,则制成的膏药太硬,而且不易牢固地貼于皮肤上。

三、下丹:油炼好后,停止加热,趁热(温度270℃以上)加入黄丹的细粉(一般一斤油用丹150~210g,丹加得过多膏药则易老),边加丹边搅动,使油与丹均匀化合。在油丹化合过程中,油液剧烈沸腾,并产生大量刺激性浓烟,油丹化合后,油被氧化成褐黑色物质。


四、去火毒:将炼成的膏药稍稍放冷,以细流傾入盛有大量冷水的木质或金属容器中,冷却浸泡数日,以除去刺激皮肤成分的火毒。之后取出切块置阴凉处贮存。

五、摊涂:将适量的膏药用专门的膏药罐加热软化后,需加精料药材的也在此时加入适量并搅匀,根据需要取一定量摊于裱被材料(布、纸、皮均可)上,使之成一定大小和一定形状即可。

膏药的应用范围

1、骨骨头坏死、骨坏死、老年性退行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炎、骨关节诸痛等症。

2、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脱)出引起的疼痛、麻木、酸沉、活动障碍等症。

3、骨质增生(骨刺)引起的关节酸沉、疼痛、肿大、变形、麻木等活动障碍等症。

4、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病症。

5、续筋接骨、骨折复位后的疼痛、肿胀等症